“男孩子不打不成器”“越揍越皮实”,不少家长提起管教男孩,总觉得“打一顿”是最直接的办法。可看着孩子被打后通红的眼眶、躲闪的眼神,甚至后来越来越叛逆的模样,又忍不住后悔:明明是想教他变好,怎么反而把亲子关系推远了?
其实,男孩的调皮、倔强,从来不是“挨揍”的理由。他们精力旺盛,像憋足了劲的小马达;他们爱冒险,总对世界充满好奇;他们有自己的小脾气,却也比谁都渴望被理解。比起拳头,这些“软方法”,才能真正走进男孩的心里,帮他长成有担当、明事理的人。
1. 先“接住情绪”,再“解决问题”
男孩哭闹、发脾气时,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“不许哭”“再闹就揍你”。可越压制,孩子的情绪越容易爆发,甚至用更极端的方式反抗。
记得邻居家的小男孩浩浩,曾因为玩具被弟弟弄坏,气得把积木扔了一地。爸爸见状立刻吼道:“你是哥哥,怎么这么不懂事!”还伸手拍了他后背一下。结果浩浩哭得更凶,反而踹了弟弟一脚。后来妈妈蹲下来,抱着他说:“玩具被弄坏,你是不是特别生气?换作是我,心爱的东西坏了也会难过。”浩浩愣了愣,慢慢止住哭声,小声说:“那是我攒了好久的积木。”妈妈接着说:“我知道你委屈,但扔东西、踹弟弟不对哦,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,好不好?”
展开剩余69%其实,男孩的“闹”,往往是情绪没处安放的表现。他们不像女孩那样擅长表达,只能用哭闹、叛逆来释放。家长要做的,不是立刻批评教育,而是先“接住”他的情绪——告诉他“我懂你的感受”,等他冷静下来,再和他一起分析问题、寻找解决办法。当情绪被看见、被理解,孩子才愿意听你的道理。
2. 用“选择”代替“命令”,给男孩尊重
男孩到了一定年纪,会逐渐产生“自主意识”,越被命令,越容易对着干。比如你说“快点写作业”,他偏磨磨蹭蹭;你说“不许看电视”,他反而偷偷盯着屏幕。
朋友家的儿子小宇,以前总跟家长对着干。后来朋友换了个方式:不再说“必须几点睡觉”,而是问“你想现在睡,还是看完这集绘本再睡?”;不再说“赶紧收拾玩具”,而是说“玩具要回家啦,你想先收积木,还是先收小汽车?”。没想到,小宇反而变得配合起来。
其实,男孩需要的不是“被安排”,而是被尊重。给他们有限的选择权,看似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,实则是让他在选择中学会承担责任。当他觉得“这件事是我自己决定的”,自然会更愿意遵守约定。比起“你必须听我的”,“你想选哪一个”更容易走进男孩的心里。
3. 用“榜样”代替“指责”,让男孩学会模仿
有句话说:“家长是什么样,孩子就是什么样。” 很多时候,男孩的调皮、暴躁,其实是在模仿家长的行为。如果你总用打骂解决问题,孩子也会觉得“生气了就可以动手”;如果你遇到事就抱怨、发脾气,孩子也会变得急躁易怒。
同事老周以前总爱用“吼”的方式管教儿子,结果儿子也变得脾气暴躁,经常和同学打架。后来老周意识到问题,开始改变自己:遇到不顺心的事,不再大吼大叫,而是冷静下来想办法;和家人有分歧时,不再争执,而是好好沟通。慢慢地,他发现儿子也变了,遇到矛盾时,会学着说“我们好好说”,而不是动手。
男孩的成长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家长的模样。你想让他温和,就先做温和的家长;你想让他有担当,就先做有担当的父母。比起一遍遍指责“你怎么这么不听话”,不如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“应该怎么做”。当你用正确的方式对待世界,孩子自然会跟着学。
养男孩,就像培育一棵小树苗。拳头会打断他的枝丫,让他变得扭曲;而理解、尊重和榜样的力量,才是阳光和雨露,能让他茁壮成长。打骂或许能换来一时的顺从,却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;而那些“软方法”,看似温柔,却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,帮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,长成有温度、有担当的人。
别再用拳头对待那个小小的男孩了。多一点耐心,多一点理解,多一点尊重,你会发现,不用打骂,他也能长成你期待的模样。
发布于:云南省千层金配资-股票杠杆开户-股市炒股杠杆-短线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