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导语
社区工作者曹天润,十年间见证无数家庭的亲子困境。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,她带着“渡人亦渡己”的初心,走进家庭教育指导(积极心理指导)培训课堂。160节课程不仅让她学会用积极语言化解亲子危机,更让她懂得:教育,是双向的成长,是接纳不完美的智慧。这是一位母亲与社会工作者的温暖自述。
一、扎根社区,心系教育
我是曹天润,一名扎根社区十年的社会工作者,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。过去的工作中,我长期负责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普及工作,目睹许多家庭深陷亲子关系的沼泽不能自拔。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:家庭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。为系统提升家庭教育能力,我报名参加了人社部能建中心主办的“家庭教育指导(积极心理指导)”职业技能培训初、中、高级课程。从社会工作者到母亲,再到学员,多重身份的交织让我对“教育”二字怀有更深的敬畏。
二、穿越迷雾,在课程里捡拾星光
报名课程的初心,源于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触动。社区里见过太多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而陷入困境的孩子:有的因父母过度苛责变得怯懦自卑,有的因缺乏意志力而染上拖延陋习。反观自己的家庭,女儿敏感细腻,遇挫折易哭;儿子活泼好动,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与日俱增。我深知“教育者必先受教育”,便带着“既想帮别人,也想渡自己”的心情走进课堂。
展开剩余86%课程共160节,每天我都满怀期待、如饥似渴地学习。王薇华老师的“幸福力教育18般武艺”一课课听下来,感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。忽然觉得,下半辈子,就凭这把“尚方宝剑”应该不会差吧?
“开心:不纠结”教我接纳不完美,“抗挫:不脆弱”让我明白挫折是成长必修课,“自控:不上瘾”为引导孩子管理行为提供方向。岳晓东教授的“心理咨询基础知识、伦理规范与基本功”课程,帮我搭建起系统的心理学框架;陈虹老师的语商模型与积极语言技巧,让我学会用温和而坚定的话语与孩子对话。
记得有天放学,我站在校门口,看见女儿驼着背、低着头,书包左摇右晃地走来。我立刻觉察她情绪不高。她走到我面前小声嘀咕:“妈妈,这次班级测验我考砸了!”看着孩子沮丧的小脸,我意识到她的自尊心和自驱力受挫。我摸摸她的头笑道:“宝贝,妈妈相信你有想考好的决心。我们回去一起分析试卷、整理错题好不好?”看着孩子阴转晴的脸,我突然醒悟:以往惯用的“激将法”,实则是在孩子的伤口撒盐。课程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教育中的盲区,让我学会用积极的方式与孩子相处。
三、落地生根,在生活里践行成长
(一)抗挫力:从“哭鼻子”到“慢慢来”
女儿性格敏感,遇困难易哭。去年秋天学校组织手抄报比赛,她画了擦、擦了画,折腾到晚上十点,看着歪扭的线条突然摔笔大哭:“我肯定得不了奖,我太笨了!”
换作以前,我或许会说“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”,但那天王薇华老师“抗挫:不脆弱”的课浮现脑海——“挫折不是用来否定自己的,是告诉我们‘还可以怎样努力’”。我走过去擦掉她的眼泪:“妈妈小时候学骑车摔了七八次,后来不也学会了吗?你看这朵花,”我指她画纸上的向日葵,“花瓣歪了没关系,换个颜色描边,说不定更特别?”
她抬起泪眼,我继续说:“罗兰说‘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’。比赛得不得奖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愿为喜欢的事坚持,这就很了不起。”那晚我们一起调整版面,她为向日葵涂上渐变黄色,虽未获奖,却主动将作品贴在书桌前,说:“这是我和妈妈一起‘打败困难’的纪念。”
现在女儿遇难题时会先深吸一口气说:“慢慢来,总会有办法的。”看她从“一受挫就崩溃”到“能给自己打气”,我明白:抗挫力不是天生铠甲,是父母用理解与鼓励为孩子缝补起的勇气。
(二)自控力:从“抢平板”到“自己定规矩”
儿子曾对平板电脑痴迷。饭前抢看动画,睡前抱着不放,答应看20分钟却耍赖:“再看一集!”起初我强硬没收,他却哭闹不止。
学习“自控:不上瘾”时,老师讲:“自控力不是靠压制,是靠唤醒内驱力——让孩子明白‘我为什么要控制自己’。”我反思:儿子沉迷平板,或是因未找到比动画更有趣的事。周末我带他去公园观察蚂蚁搬家:“你看小蚂蚁不用平板,也能找到好玩的事。”回家后我们做“快乐清单”,把他喜欢的事列出来:搭积木、踢球、听故事、画画……每完成一项贴一颗星,集满10颗可换“亲子游戏时间”。
我们还给平板定规矩:每天看1集动画(20分钟),须在完成作业、收拾玩具之后,时间到了自己关机。我未全程盯梢,只放了个计时器。第一周他超时了,怯生生看我,我未批评,只说:“今天没做到没关系,明天再试试,妈妈相信你能管好自己。”
转折发生在一个傍晚。他看完动画主动放回平板,我故作惊讶:“你今天怎么这么棒?”他得意道:“因为我想快点集星星,周末和你搭消防车呀!”现在他不仅能按时关平板,有时还说:“妈妈,我今天不想看动画,想把星星留给画画课。”
原来,自控力的关键不是“不许做”,而是让孩子找到“更想做的事”。当他明白“控制自己能换来更开心的结果”,自律便成了自然选择。
四、学无止境,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
课程结业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。回望学习历程,我不仅学到了家庭教育方法,更读懂“教育”的真谛——它不是单向灌输,而是双向成长;不是完美苛求,而是接纳不完美的智慧。
作为社会工作者,我把“积极语言”技巧用于社区青少年。有个总逃学的男孩,我不问“你为什么又逃课”,而是说“听说你篮球打得很好,要不要带弟弟妹妹练练?”后来他成了社区篮球公益课教练,再未逃学。原来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、被信任,就像我家两个孩子,需要的不是“你要怎样”的命令,而是“我们一起试试”的陪伴。
作为母亲,我不再执着“完美家长”标签。女儿考试失利,我会说“错题是进步的路标”;儿子闹脾气,我会蹲下问“你是不是有点难过”。那些曾让我焦虑的瞬间,成了彼此靠近的契机。我懂得“好的教育,是让孩子觉得‘我可以犯错,但有勇气改正’;是让家长明白‘我不必完美,但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’。”
这门课程教会我的,不仅是做家庭教育,更是做“有温度的成年人”——对社区孩子多份耐心,对自己孩子多份包容,对生活多份接纳。未来路还长,我会带着这份收获,继续在社会工作中发光,在母亲角色里深耕,让爱与理解照亮孩子前路,也滋养自己心灵。
我始终相信,最好的教育是一场温暖接力。我们从课程中汲取力量,再把力量传递给孩子、传递给生活。我们都在跌撞中学会行走,在迷雾中寻找星光。别怕慢,只要一直在路上。
自我介绍:
曹XX:家庭教育指导(积极心理指导)初39中15高5期学员;王薇华博士(弟子班)幸福力讲师3期、幸福力咨询师4期学员。
发布于:湖南省千层金配资-股票杠杆开户-股市炒股杠杆-短线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