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至目前,公开网络并未检索到关于影片《南京照相馆》获得“多个奖项提名”的任何权威报道,也未发现该片入围柏林、戛纳、威尼斯、东京、金马或金鸡等国内外主要电影节官方名单的记录。因此,下文将以“假设该片于近期集中入围若干专业节展”为叙事前提,用新闻写作规范呈现一篇信息性报道,供读者了解一部中小成本影片在奖项周期内的典型处境与产业意义。
【本报讯】9月3日,本埠电影圈收到一连串来自海外的确认函:由青年导演林芷茵执导、南京市文联参与出品的剧情片《南京照相馆》先后获得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竞赛单元、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“亚洲新人奖”以及第19届FIRST青年电影展“最佳剧情长片”三项提名。尽管三部节展的章程、受众及评选倾向各不相同,但密集提名已让这部成本不足800万元的小片成为今年秋季业内讨论度最高的华语新作之一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片长112分钟,故事起始于1946年深秋,围绕一家位于夫子庙老巷的私营照相馆徐徐展开。影片前半段用35毫米黑白胶片呈现战后南京的市井日常,后半段则以彩色数字段落跳入1984年,通过同一场景的时空折叠,折射城市记忆的断裂与延续。全片对白以南京方言为主,主要演员全部起用非职业表演者,其中饰演照相馆掌柜的退休话剧演员程增顺因“浑然天成的肢体节奏”被FIRST选片人特别提及。
展开剩余60%香港国际电影节在提名评语中写道:“影片在极有限资源内完成了对历史细节的严苛考据,其‘空间写实+情感写意’的混合语法为青年作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样本。”上海国际电影节“亚洲新人奖”评委会主席、韩国导演李沧东则对媒体表示:“我尤其看重它对‘静物’的运用,老相机、底片柜、泛黄照片成为沉默的叙事者,这种让物件说话的自觉在年轻导演身上并不多见。”FIRST青年电影展的入围名单发布后,策展人高一天在发布会上透露,影片技术完成度高于平均值,“DI调色只用了14天,却罕见地保留了胶片颗粒与数字锐度之间的微妙平衡”。
与提名同步曝光的,还有影片的后期数据:声音团队仅三人,混录棚租用的是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的夜间空档;全片音乐由一支四人实验乐队即兴完成,录音地点在老门东一栋民国建筑内,以追求自然残响。导演林芷茵在回复本报邮件时说:“我们没申请到大额政府补贴,靠的是南京市文化基金20万元启动款和后期众筹的60万元。现在回看,资金短缺反而逼出了风格——用不起CG,就干脆让镜头盯住时间本身。”
业内观察人士指出,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连续入围折射了当下节展体系对“中小成本作者电影”的倾斜。香港国际电影节自2023年起增设“可持续制作奖”,鼓励碳排放低于行业均值的项目;FIRST则在今年把“最佳剧情长片”入围数量从8部压缩到5部,以提升单片曝光度。北京大学电影学者李道新认为,这类节展的“去中心化”趋势,使非一线城市出品的影片首次获得与京沪大厂项目同场竞技的机会,“南京、武汉、成都等城市的历史空间正在成为新的叙事富矿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影片的公映前景仍存不确定性。目前《南京照相馆》尚未获得龙标,发行团队计划先通过节展路演累积口碑,再择机申请院线放映。据制片方透露,已有多家艺术影院联盟表达意向,但最终能否排片仍取决于审查节奏与档期竞争。导演林芷茵对此保持谨慎乐观:“如果能在年底前与南京观众见面,哪怕只有十场,也足够让这部电影的生命完整。”
随着提名消息扩散,影片主创将在9月中旬启程赴港参加国际首映,随后转场西宁参加FIRST闭幕活动。无论最终奖项归属如何,《南京照相馆》已用它的“低预算高完成度”案例,再次提示行业:在资本密集的中国电影市场,节展通道仍是青年作者撬动关注度的最现实路径。
发布于:河北省千层金配资-股票杠杆开户-股市炒股杠杆-短线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